生態導賞員博學+應變活字典 不少人假期都喜歡到郊外行山遠足,近年本港更興起生態旅遊,讓都市人在欣賞野外風光之餘,可多點認識大自然,學習綠色知識,生態導賞員亦因此應運而生。要帶一大群人到處欣賞生態環境,除要熟悉大自然外,更要有廣泛的知識,天文、地理、歷史、動物、植物全部都要知曉。因此,一名成功的生態導賞員,除了是旅行團的領隊外,更是一本會走路的綠色百科全書。 文︰邱妙勤圖︰董玉金、受訪者提供 中學起愛上行山的劉永盈(Ken),是不折不扣的大自然愛好者。他憶述一次行山經驗時,依然樂此不疲:「念中學時與朋友行鳳凰山,不懂事,交通又不及現在方便,下午三四時才到達,終於行到晚上,摸黑而走。」身為「樹木谷」網站的網主,Ken於家中種有很多植物,對草藥尤感興趣,更曾到浸會大學修讀中藥課程。他表示,要當生態導賞員,熱愛大自然是必要條件︰「你不喜歡就不會投入去做。」但他坦言這些並不足夠,因為帶領30多人,還有很多事情要留神。 導賞路線 忌狹窄難行 每次成團,他都要先了解團友的多寡、年齡,以及他們感興趣的生態環境,再擬定路線,「有些地方可能比較難走,小朋友及長者未必能應付;而一些路徑較狹窄的地方就不適合太多人的團,因為我們時時都要停下來講解,路徑太窄就不能令所有人都聽到」。除要特別照顧兒童及長者,其他年齡的人亦不可忽略,「生態遊通常都不可以太危險,亦不可難走,因為要顧及整團人的安全及體能,例如有很多石級,要爬來爬去的,團友都走到氣呼呼,又如何聽你講解?」 顧名思義,生態導賞員當然要熟悉生態,除此之外更要有其他知識,以便打開話題,「我們要很清楚該地方的特色,例如地理環境、自然生態等,話題都會從這些事情引伸,例如看到山草藥,我除了介紹名字、藥性、作用外,更會說說它的典故、用途,從而再帶到前人的生活等等,讓團友知道更多東西」。 對路線充分掌握,更有助處理突如其來的事情。有一次,他選定路線後才發覺團友並不喜歡,預備了的資料及行程全都不合用;而預計兩小時的旅程,只用了個多小時就完成,但又未到午飯時間,情有點尷尬。幸好他隨即想起附近有片紅樹林,可以帶團友一遊,臨時多加一個節目。這次經驗令他明白到,導賞員不僅要掌握目的地的資料,更要熟悉四周的環境,才可做得出色。 除了生態知識,一些小事情也要格外注意,「有些地方不准旅遊車內進,學校或社區中心就未必適合;又要清楚洗手間的位置、該處有否食物出售、中途是否有路離開、下雨時可以如何、能否接收手提電話等,統統都要知道」。因此,帶隊一點都不簡單,準備工夫亦要一絲不苟。每次出發前,他都要預先走一兩次,熟習環境,避免帶隊時措手不及。 先了解團友年齡興趣 為了團友可以吸收更多知識,他每次都會花心思準備。面對不同年齡及不同性格的人,講解方法就要有所不同,「面對小學生,講解的東西不可以太深,最好是讓他們可觸摸、能感覺的,如含羞草;而長者就要以草藥為主。最難反而是中學生,這年紀不愛行山,多是學校逼他們來的,因此通常是你有你講,他有他講」。 Ken亦不諱言,有時無論準備多周詳,總有突發事情,「每次旅程都會有很多新鮮事物,很多是估不到的」。他曾帶領一群學生到沙田導賞,因時值午膳時間,他們就停下來用膳,卻引來大群猴子,搶奪小朋友手上的食物,十分危險。幸好那次他與兩名朋友一起帶團,最後要兩人在前,一人在後,一邊保護學生,一邊擊退猴子。「自此帶隊去沙田,我都會要求他們不要中途用膳,如有必要,只可讓他們吃乾糧,不要帶香口的食物。」這些知識,都要靠經驗一點一點累積。 周詳準備獲讚最滿足 「我很喜歡準備這些事情,面對不同人要有不同的準備,因此預備的東西就愈來愈多,就如滾雪球一樣,自己所學的亦會愈來愈多。」家裏的筆記有數吋厚,有關樹木、花朵、草藥等,應有盡有。而事前周詳的準備獲得欣賞或回應,最令他開心滿足,「有時遇同是熱愛行山,又或對中草藥很有研究的人,大家有所交流,就不單是我教他們事情,我亦獲益良多」。他謙稱,「無論你認識多少,都有人比你認識更多」,因此他很珍惜這些互動關係。 日常「儲」回來的知識,除了豐富學習領域,更可在帶隊時大派用場,「有一次看到一種可以治肝病的草藥,就介紹給團友認識,原來其中一名團友患有肝病,他更即時拿出藥方給我看」。Ken笑言幸好平日多看書,因此即使不是樣樣都識,但都未至於「接不上」。看來,最令他耿耿於懷的不止是「接不上」,更是解答不到團友的問題,令團友失望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