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

大便都有健康之道

大便都有健康之道
道在便溺


















 





 





 



【明報專訊】食物進入身體後,經過長約6米的消化旅程,終於變成「便便」,到達終點重見天日……且慢,朋友﹗先別急拉水掣廁嘛,剛從你身體走出來的「便便」,其實反映了你身體的健康狀態。


停留愈久 形態愈硬


要從糞便中得知自己的身體狀態,或許就從最簡單易明的「形態」入手吧。


大便是硬、是軟、是水狀,在在能讓人知道糞便停留在大腸的時間有多久。大腸具吸收大便水分的功能,可以想像大便留在大腸的時間愈久,被抽去的水分便愈多。這些糞便的水分少,難怪質地那麼硬,那麼難排出,當然不是健康的大便形態了﹔相反,稀爛的大便表示它迅速經過大腸排出體外,根本沒有時間留給大腸吸去水分。香港大學內科學系(腸胃及肝臟內科)榮譽副教授陳安安表示,若然食物中毒,有些細菌(例如副霍亂弧菌)甚至把水分從大腸引導出來,排出水狀便。


還有,大便的形態也反映日常飲食所攝取的水分及纖維是否充足。水分及纖維能增加大便的體積,令質地柔軟,容易排出。對於身體而言這二者缺一不可。


合適姿勢 有助排便


問﹕怎樣的姿勢最有利大便排出﹖


答﹕坐在坐廁上,上身向前傾,用小腳墊高雙足,有利骨盤底肌稍微下垂,肛門張開。


常見有關大便問題


問﹕為什麼解大便前,總會感到下腹痛,還會排放陣陣氣體﹖


答﹕解大便前下腹痛,那是因為大腸正蠕動,把大便及氣體一起往前推,與大便是否太硬無關。有些人的大腸蠕動幅度大,痛得也較厲害,如廁時卻往往更暢順。


問﹕長輩常說,飯後就算有便意,也不准上洗手間,否則剛吃下去的東西不會被身體吸收,是真是假﹖


答﹕剛吃下去的食物,一般經過23天才會排出體外,不會那麼快便送到大腸。再者小腸才是負責吸收營養的地方,故這說法並不成立。大腸為了騰出空間接收小腸送來的食糜,飯後有便意並不出奇,沒理由不能上洗手間。


問﹕便意何來﹖該順便意來時上洗手間,還是忍好﹖


答﹕便意何來,暫時沒有人知道,只知道順便意上洗手間,排便的過程會暢順及快得多。長期壓抑便意,有可能導致大腸蠕動緩慢,甚至不會再有便意——一些病人更說完全沒有便意已好幾年,影響排便功能。若說有便意是福氣,並不為過,當便意來的時候,一定要好好把握。


問﹕坊間流傳,大便有惡臭,便是腸胃不好,也與吃肉有關,有沒有這回事﹖


答﹕暫時沒有科學證據指吃肉與大便惡臭有關。


問﹕放屁表示身體有問題嗎﹖臭屁是不正常的嗎﹖


答﹕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,一天放20個也不足為奇。它與食物中的成分未被完全消化有關,吃大豆、大蒜及番薯等食物,較易在大腸內形成氣體。因為在屁的成分中,包括了無臭的氮和惡臭的硫化氫(Hydrogen Sulfide)等,故此就算是臭屁,也屬正常﹔反而數天沒有放屁的話,反映大腸可能出現阻塞,需要看醫生。


問﹕為什麼女性在月經來潮前大便特別暢順﹖


答﹕不少女性都有這樣的經驗,目前未知原因,估計與荷爾蒙變化有關。


問﹕為什麼糞便偶爾夾雜未消化的食物﹖是否腸胃出問題﹖


答﹕可能攝取太多纖維,加上大腸的細菌未能使之分解,並非病態。


資料來源﹕港大內科學系榮譽副教授陳安安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