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

食粥療病養生奧妙: 寒者熱之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食粥療病養生奧妙: 寒者熱之
2010-1-27

寒冬裡吃一碗熱粥,渾身暖烘。臘八是一年中最凍的日子,傳統習俗在這天吃上一碗熱騰騰的「臘八粥」,有「寒者熱之」的養生奧妙。

國人食粥,有幾千年的歷史。古時對粥的做法也十分講究,《隨園食單》中說:「見水不見米,非粥也;見米不見水,非粥也。」「水米融洽,柔膩如一而後,謂之粥。」中醫還根據季節、氣候和人的體質特點,在粥中配入各種不同的藥物,使它成為獨具特色的「藥粥」食療。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他的《本草綱目》中收粥62種,清代的黃雲鶴則專著《粥譜》一書,把200多種藥粥分類詳加介紹。

粥容易吸收、消化、飽腹;更有補脾胃、益氣血、強體魄的醫療保健之功。著名醫家王士雄謂:「病人、產婦,粥養最宜。」

煲粥要用米,特別是粳米,更被中醫所推崇。

中醫認為粳米有養胃生津之功,古方中每多用之。如《傷寒論》中的白虎湯、桃花湯及竹葉石膏湯等方皆用了粳米。

天下第一補物:粳米

現代研究認為粳米含澱粉、蛋白質、脂肪、鐵及B族維生素和多種有機酸、糖類、磷、鈣等營養成分。中醫認為粳米味甘性平,歸脾、胃經,有健脾養胃、止渴除煩、固腸止瀉之功。以粳米煮粥,可補中益氣、健脾養胃、益精強志、強壯筋骨、和五臟、通血脈、聰耳明目、止煩、止渴、止瀉,被譽為「天下第一補人之物」。用粳米煮粥簡易,服食方便,吸收快,不傷脾胃,老少咸宜。

煮粥時,上面有一層濃滑如膏之物,稱為米油,也稱粥油,是補益填精上品,病人、產婦、老人及體弱者最宜食用。如單取此米油,加上少許食鹽空腹服下,效果更佳。古今還有許多以粳米配方治病之藥膳方。

中醫辨證用粥

中醫運用藥粥,既要按陰陽、氣血、寒熱、虛實進行辨證,又要因人、因時、因地決定配伍。就四季而論,春天乍寒乍暖,應以養陽為主,可用核桃花生粥;夏天酷暑難熬,應以清暑為主,可用綠豆粥;秋天氣候乾燥,應以滋陰為主,可用百合粥、桑椹粥;冬天應以保暖為主,可用羊肉粥、人參粥。就五臟氣血特點而言,心氣不足,可用茯苓粥;心血不足,可用龍眼粥;肝血不足,可用枸杞粥;肝氣不舒,可用陳皮粥﹔脾陽不振,可用吳萸粥;脾陰不足,可用山藥粥﹔肺氣不足,可用黃芪粥;肺陰不足,可用雪梨粥﹔腎氣不足,可用豬腰粥、韭菜粥;腎陰不足,可用海參粥、水魚粥。以下介紹多款製作簡便的民間常用食療粥品﹕

*粳米磨成粉,炒焦,每服5克,一日三次,輔治腹瀉。

*粳米100克,人參3克(或黨參末30克),同煮粥,用冰糖調味食用,有益元氣、補五臟、生津液、抗衰老作用。適用於年老或病後體弱、久病羸瘦、食慾不振、五臟虛衰、心慌氣短、失眠健忘、勞傷虛損、慢性腹瀉等氣血虛弱、津液不足之病症。

*粳米100克,生黃芪30至60克,濃煎取汁,同煮粥,煮熟後加入紅糖適量,陳皮1克,再煮沸食用。有補中益氣、健脾養胃、消腫利水作用。適用於中氣不足、內傷勞倦、體虛自汗、慢性腹瀉、年老或體弱浮腫等氣血不足之病症。陰虛火旺舌紅脈數者忌食。

*粳米100-150克,煮粥,煮至半熟時,加入茯苓粉100克同煮熟食用。有除濕健脾、消痰利尿作用,適用於肥人多痰、小便頻數或小便不利等症。

*何首烏50-100克,濃煎取汁,加入粳米100克,大棗3枚同煮粥,用冰糖調味食用。有補肝腎、延年益壽、養血作用。適用於肝腎虛損、頭暈耳鳴、頭髮早白,以及老年人高血脂、血管硬化、血虛便秘等症。

*粳米100克,枸杞30克,同煮粥,用適量油鹽調味食用。有補腎養陰、益血明目作用。適用於肝腎虧損、頭暈目眩、久視昏暗、腰腿酸軟,以及老年糖尿病等症。脾胃虛弱便溏者忌食。

*粳米100克煮粥,將熟時加入川貝母粉末5-10克和適量冰糖(或白糖),煮沸即可食用。有潤肺定喘、止咳化痰作用。適用於體弱或老年人的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、咳嗽氣喘等症。





 
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