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特色之 盆菜 盆菜,原是新界圍村的傳統食物, 近年更變成香港的賀年特色,寓意盆滿砵滿, 它有如一個聚寶盆,匯聚了十多款食材, 以南乳汁畫龍點睛,帶出食味, 加上口味變化也愈來愈多,傳統與新派並存, 材料也愈來愈豐富,最適合一家大小圍 盆子大吃大喝,特別有節日氣氛! 根據歷史記載,公元1276年,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侵略, 文天祥、陸秀夫、張世傑等保護端宗趙 罡自浙江安徽逃至九龍(即今日的宋皇臺公園), 卻仍被元兵窮追,他們只能往西逃而路經新界的窮鄉僻壤, 居民知道皇師抵境,希望殷勤招待, 倉促之間只能以現成的材料烹調, 並以份量較大的木盆盛載,因而成為今日的「盆菜」。 此後便演變成新界原居民每於歲時祭祀、婚嫁、慶典等,均以盆菜宴客。 盆菜用料豐富,預先烹調過後,才一層層的疊起。 從前圍村盆菜除了用大木盆盛載外, 旁邊還加入「九砵」或「兩四砵」, 把雞、炸蠔、菜蔬分開上, 而且還會配雞湯、蝦米煮成的雞飯或雞粥;遇有生日或滿月宴, 還會加上紅雞蛋,可謂相當之豐富。 至於食法,很多人誤以為食盆菜, 一字記之曰「摷」,但其實不然, 由於從前肉類價格貴,非喜慶節日亦難以食到, 所以大家都會依次序一層一層的往下吃, 先嚐不同肉類的真味,再吃滲透肉汁的食物。 及至現在,現代人常有肉食,才會變成先從底層撈起, 食最入味的蘿蔔及豬皮後,把盤菜一翻再翻地品嚐。 傳統盆菜中絕不會看見牛肉, 因為農村一切生活都靠牛勞動耕種而成, 對牛有濃厚的感情,所以絕少宰牛煮盆菜。 而圍村人喜好將盆菜吃剩的打包, 因為放得愈久愈入味,尤其是底層吸味的豬皮和蘿蔔, 更是盆菜的精華所在。 吃盆菜是新界圍村居民的節日傳統習俗, 材料一般是家常煮食用料, 但喜歡鑽研飲食藝術的香港人則愈吃愈豪, 甚至鮑參翅肚共冶一盆, 但是花得起,也要物有所價, 好像農圃的金鑽滿盆,絕對是富豪心水。 材料包括鮑魚、花膠皇、遼參、原粒元貝、頭抽豉油雞等; 當中最吸引的,必然是日本廿八頭吉品飽, 一盆共有八隻,size足有兩吋大, 以老雞、金華火腿等熬足十二小時,入口爽身兼味濃。 而花膠則用上原隻花膠皇,浸發三日後再用上湯煨一小時, 花膠入口夠厚身,膠質亦重,吃後特別滋補。 除了貴價材料,盆菜中亦不乏手工菜,如釀鯪魚, 把魚肉去骨打膠,加入蝦米,再釀進煎香了的魚皮內, 味道香口,魚味濃郁, 吃時淋上上湯鮑魚汁,更是滋味無窮。 |
好友早安~
回覆刪除感謝分享盆菜宴的由來與典故ㄛ
真的很適合全家團圓聚餐ㄝ
看起來超級美味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