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多年前,香港曾經興起穿古著熱潮,是因為當年潮流雜誌的大力摧谷,忽然間所有年輕潮人紛紛湧到美華氏和Beatniks潮聖,期後那些兜售二手古著和名牌古董的小店也隨之而誕生。
十年人事,今日所謂的日本街頭品牌和歐美品牌,已佔據本地整個時裝市場,會穿古著的人和現存的古著店已買少見少,還有誰會記得Lost & Found、Magenta、Mies和Amour Antiques這些名字。
我一直認為,會穿古著的人,就算是美華氏一件數百元軍褸,到巴黎Didier Ludot一條萬多元的古董裙,才是真正懂得欣賞時裝的人,是一種有高尚情操的時裝保育,就等同很多人倡議保護歷史建築的文化保育議題一樣。
外國人一向重視時裝保育,所以他們有規模很大的跳蚤市場和各大大小小古著店,以至各著名歷史服裝博物館。
香港不是沒有時裝保育,我們有聞名全港的美芝,到今日仍屹立的美華氏和Beatniks,還有在蘇豪區以寄賣二手古著的Select 18,不過都是售賣廉價古著,而且要艱苦經營才挨過來。
相比外國,本地古著店的生存空間非常小,尤其是那些兜售貴價名牌古董服的店舖,如Lost & Found、Tulip和Mies,最後都難逃結業命運,現存在蘇豪區的Amour Antiques,你認為店內那些折實後也要一萬八千元的古董織花布手袋,又會有誰懂得欣賞?識得欣賞的也未必捨得買,有錢買的,也寧願加多少少錢買個Chanel。
所以像巴黎的Didier Ludot古董店,在香港根本不會有生存空間,而且會花錢在Didier Ludot買件古董Balenciaga,或者用六萬元在Les Trois Marches de Catherine B買個古董Hermes的香港人又有幾多個?
記得一年前,友人委托我詢問理工紡織系助理教授,可否接收一批名牌服裝以作展覽或教學用途,而這批珍藏正是某名媛兼資深時裝買手生前遺下的,當中有陳年的Gianni Versace到Mugler。而該系助理教授給我即時的答覆是:「我哋都唔會有地方擺。」要知道那批衣服是免費捐贈,而之後給她的電郵和短訊跟進,她也沒有回覆。巴黎那間Didier Ludot也不夠四百平方呎,而一間大學竟然拿不出這丁點空間。
這事件只想道出香港時裝教育界的悲劇,因為連一個學系助理教授也沒有丁點時裝歷史保育意識,不切膚的紙上談兵教學,年輕一代又怎會認識時裝,怎會學懂欣賞昔日時裝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和意義。
已故時裝界名女人Tina Chow生前收藏大量古董Balenciaga和Mariano Fortuny,連博物館也要問她商借舉辦展覽,就因為有這種熱愛古董時裝的人,這些可遇不可求的古董時裝才得以保存和留傳下世。
香港地有錢的名女人都有好多,像劉嘉玲這些富婆一樣有很多名牌收藏,不過唔係Balmain、Dolce就係Alber的Lanvin,大家幾時見過她會穿80年代的Thierry Mugler,我是博物館館長也不會問她商借那些Balmain,因為通街都係,要借都問才女林燕妮借她的Mugler。
可惜香港只有太少穿Mugler的林燕妮,有太多穿Balmain的劉嘉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