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

楊式太極傳人馬偉煥在香港






非信廉仁勇,不能傳兵論劍,與道同符,內可以治身,外可以應變,君子比德焉。這是武術家馬明達教授摘抄《司馬卷·太史公自敍》的短句,也是香港楊氏太極拳學會辦公室牆上懸掛的條幅,  以啟示弟子們,應具備信廉仁通,習武的功能是內可以治身,外可以應變,要時刻向德行高尚的人學習看齊。
   
馬偉煥老師出生于1937年,為楊氏太極拳第五代資深門人,首屆中國太極拳名家聯誼會首席會員,廣東省武術文化研究會顧問,香港楊氏太極拳學會創會會長。早在50年代末期,就讀上海同濟大學時,他就開始接觸楊氏太極拳了o 1962年移居香港後,他長期追隨楊家太極拳第四代宗師楊振銘(守中),系統、完整、全面地學習楊氏太極拳、劍、刀以及太極長拳等,於上世紀70年代初倡立香港太極拳學會,任名譽會長;1975年受聘為香港康體處太極拳導師,同年任第一屆師資訓練班導師,培養楊氏太極拳師資人才。
    1985
年楊振銘宗師在香港辭世後,馬偉煥和同門師兄弟們繼承楊宗師的遺願,致力於推廣楊氏太極拳,在香港沙田、銅羅灣、九龍、大埔、灣仔等地公園和練功場,都設有楊氏太極拳推廣站,由馬老師的得意門生林周龍、楊振明、梁運乾、李健民、彭玉嬌、關鎮海等人分別擔任導師或總教練。
   
每逢周日,上午9點鐘,各太極拳教練及骨幹學員,彙聚到九龍公園功夫閣,集體演練楊氏太極拳、劍及刀術,馬偉煥老師親臨練功場,為弟子們輔導、講課、糾正改進動作,並規範統一動作要求。
   
馬老師授拳傳藝30餘年,廣植桃李,學生分佈海內外,早年投師入門弟子張深明、陳漢輝在異國它邦北美洲義務教拳20餘載,影響頗廣。
   
隊伍壯大了,弟子們的武功水準提高了,馬偉煥又將香港楊氏太極拳學會的影響擴展到國內。近些年來,他不斷組織團隊參加在全國各地舉辦的各種規模的太極拳交流大會,足跡踏遍祖國的東西南北。馬老師演示的楊氏太極刀,受到名家的一致好評o 200110月在中國武當拳國際交流大會上,女弟子彭玉嬌參加了楊氏太極刀術比賽,獲成年女子組器械第一名,另一名弟子伍錫群榮獲太極拳組第二名的好成績,並獲團體優勝獎盃。
   
香港楊氏太極拳學會使用的太極劍、太極刀製作風格獨特,從整體造型流線,刀劍的配重、樣式,尤其是護手和手柄均依循傳統型制配合現代工藝更新結構,便於在使用時更順手和充分調動內勁發散至前刃尖部。馬老師曾多次赴浙江龍泉劍廠,對各種刀、劍不斷完善和改型,因此馬偉煥被廠家聘為高級顧問。
   
馬偉煥老師跟隨楊振銘幾十年,為楊派嫡傳,深得宗師真傳。他行拳舒展柔韌有餘,架勢適中,靈巧身活、神氣貫通。其刀法純熟,表演中刀隨身走,步隨刀形,寒氣逼人。其劍出鞘之快,令人生畏,整套劍法似游龍出水,上下左右翻飛,表現得出神人化。
   
太極長拳亦有人稱快太極拳,馬老師說:  “太極長拳必須在基本功法練到位之後,經過由松人柔,運柔成剛,表演中做到以意行氣、以氣運身、內勁運化,通過3年的恒心、毅力去實踐,才能建立學習長拳的基礎。也可以說長拳是太極拳的延續。楊振銘門下資深弟子多數習練太極長拳,而馬偉煥堪稱佼佼者。他表演太極長拳僅數分鐘便可完畢,起腳迅如閃電,風聲可聞。整式演練中連綿不斷,氣勢渾厚,如長江大海之滔字舀不絕,意氣神和內勁節節貫通。達此境界者,可算功到自然成。
   
馬偉煥老師有個和睦的家庭,馬太太特別支持丈夫的拳業,有時候陪丈夫練拳,有時候幫助整理資料及練功心得,協助搞好學會文件的發送工作,這使馬老師更能靜心疾筆寫書,將數十年的學習心得,及楊家太極拳完整的武術系統,就所見所知全部寫下來。艱巨的工作仍在進行中。馬偉煥老師希望香港楊氏太極拳學會能將楊氏太極拳正脈承傳,繼續發揚推廣,使更多人受澤。



來自: taiji.net.cn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